照亮未来的
车头灯

中国用户不需要第二个Clubhouse

如果说Clubhouse在国外走红是因为疫情导致线下聚会被取消,那么它在国内的“一码难求”很可能是因为——它为逃离国内低智氛围的“高端用户”提供了一片“圈地自嗨”的桃花源。

近几年来,国内互联网对于下沉出圈、算法推荐、平民赋权的推崇,让所有小而美的产品最终都走向迎合大众趣味的“降智”之路,知乎、微博、豆瓣等莫不如此,让追求高质量交流、讨论的用户被迫不断迁徙。

在Clubhouse之前,播客的兴起就是这部分用户逃离主流社交平台,在新的playground上重新汇聚的结果。正是因为播客的“内容不可见性”、“算法不友好性”以及较高的消费门槛,才为主播、听众们打造了一片不被打扰的同温层。

这也让播客尚未出圈就有了“内卷化”趋势,哪怕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亿级用户平台都整合了播客板块,但上述门槛的存在依然让它很难进一步走向大众。

然而,正如很多人在对比Clubhouse和播客时都会指出的:播客仍然是一种电台式的异步单向交流,小宇宙的评论区活跃度远超微信公号等平台,这恰恰说明听众被实时激发的表达欲、交流欲无处安放。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很多播客听众都会尝试做自己的播客,以至于有人调侃播客太多以至于听众都不够用了,这说明对于用户来说,“不平等”的播客并非是最理想的媒介。

由此可以理解Clubhouse在“高端用户”(有能力通过美区id下载并获得邀请码)中的“一码难求”,因为高门槛的筛选机制,Clubhouse中的“高端话题”及良性讨论氛围,他们在国内社交平台中已经太久没有见到过了。

很多对Clubhouse的爆火不屑一顾的人都指出,实时语聊早就是国内玩剩下的,而且已经经衍生出了语音相亲、KTV语聊、互动游戏、情感陪聊等细分玩法,在soul、篝火等社交应用中,花样百出的语聊房已成为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线上party,为何跪求Clubhouse邀请码的人对它们视而不见?

正如科技评论人@评论尸 指出的:Clubhouse最重要的机制在room外,Clubhouse的room和国内的语聊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Clubhous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欧美少有的一上来就要读你通讯录的软件,进去你就可以和熟人好友产生联系了。”不仅如此,你的朋友开设、参与的room都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上,仿佛他参与的party全都向你敞开。

相比国内基于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实时语聊,可以想象Clubhouse顺着熟人关系链裂变传播的威力,它可以借助六度分隔理论,以最快速度将同一社交圈层的人拉上平台,然后由这群人自行开发出无数种串联的方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遍地party的开放广场,而不是微博这样的古希腊式广场(到处都是围拢一帮听众的演说家)。

虽然Clubhouse在美国、日本的走红主要依赖马斯克等名人的影响力,但官方想看到更多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圈子,渐渐转化为一种日常社交方式。至于国内互不相识的“网络难民”一窝蜂涌进Clubhouse寻找同类的用法,则是官方团队未曾料到的。

国内这种“一哄而上”的虚火注定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这样的群体自嗨是长期压抑后的短暂释放,无论社交关系还是讨论内容都无法沉淀,内容输出的热情和储备很快就将燃烧殆尽。一开始,文化同温层的共性会掩盖内部的分裂,但很快分歧就会代替共性,交流会转向争吵,我们在两岸青年大乱聊等room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端倪。

因为Clubhouse是一款正当红的国外产品,我们无需担心它的商业前途,但如果是一款国内产品,我们很容易猜到它接下来的发展轨迹:降低门槛,大众涌入,party over。早期的狂热用户又“逃向”了下一款产品。国内的创业者早已深知:这样一群喜新厌旧的“高端用户”是靠不住的,也是最难变现的。

对于那些正争分夺秒打造“中国版Clubhouse”的团队来说,还有一个坏消息:这群用户已经不再需要第二个Clubhouse了,你的筛选机制再高端还能高过Clubhouse么?“Clubhouse效应”最多只能让实时语聊成为得到、小宇宙、小密圈等知识社群的标配。或许可以让微博等社交平台开一下脑洞,@来去之间 就在@评论尸的微博下留言:这个全新的发现机制不止可以用来语音社交。但也仅限于此了,能做成开放式party广场的只有微信,但它不会为了少数用户打破更多用户在意的隐私保护机制。

至于语音社交是否会因此回春,更是产品经理们的一厢情愿。国内的语聊房已经覆盖了所有可以想像到的大众场景,它注定要依附于某些强需求的用户场景,而不能像Clubhouse上的那些room一样主题天马行空。因为如果脱离了相亲、游戏等特定场景,语音聊天在争夺大众注意力方面,根本不会是短视频、直播的对手。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透彻科技 » 中国用户不需要第二个Clubhouse
分享到: 更多 (0)

透彻科技——照亮未来的车头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