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苍翘
编辑/顾彦
2021年3月30日,雷军带队“下场”造车,赌上全部信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同一天,李书福要“上天”,把吉利航天总部落户南沙。
截至2021年4月2日中午12时,雷军微信公众号关于“小米造车”的推送,收获了10w+阅读、1.5w点赞、1.2万在看,一时间,全民都成了“米粉”。截至4月1日收盘,小米股价近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5.6%。
不管小米最终能否造出车、造出什么样的车,至少短期来看,在触达用户和刺激股价方面,小米的目的达到了,剩下的交由时间。
再往前追溯:黄峥在拼多多用户数量超越阿里巴巴、市值甩开京东之后,急流勇退,潜心研究食品工程;程维讲出橙心优选新故事,不设投入上限,与美团、拼多多、盒马鲜生等角逐社区团购;刘强东卸任京东、京东数科及旗下多家公司要职,转而悄悄做起LP。
“不务正业”的大佬,似乎正越来越多。
本文尝试解读:为什么大佬喜欢搞副业?看似跨度很大,主业和副业的关联在哪?这些副业“钱景”如何?
扎堆造车
“外圆内方”的小米宣布造车前,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上已经足够拥挤。
特斯拉即将开启进入中国的第10个年头,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威马)进入电动车领域有六七年,传统车企陆续也推出独立品牌或车型(上汽智己、长城沙龙、东风岚图、“神车”五菱宏光MINI),腾讯、百度分别联合吉利控股入局造车,恒大汽车、FF高调造势,坚持不造车的华为则成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小米手机全球第三的位置还没有捂热,为何急于此刻搞副业造车?
天时——小米抓住了智能电动车市场加速增长的窗口期。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的4.7%,2020年提高至5.4%。华西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崔琰表示,5%被公认为是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的临界点,说明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跨过导入期、进入成长期,实现了质变。
以“价格屠夫”著称的小米,造车大概率还是会把极致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集中在20万-40万元,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持观望态度,希望价格可以再低一些,小米自然就成了年轻人期待的超高性价比的第一辆车。
地利——从消费电子到汽车,万亿市场存在巨大的替代空间。
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在谈及特斯拉时表示,201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前100强(中国企业只有5位,排在90-100名)总收入7万亿,其中6.9万亿的汽车零部件都被国外品牌占据。
伴随着国内互联网、汽车巨头的涌入,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量前景,未来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势必会转移至中国。显然,小米也看上了这块“肥肉”;同时,造车可以延伸消费电子的应用场景,反过来又会促进小米的消费电子业务。小米如果不造车,势必会在汽车应用场景中被抛弃。
人和——小米作为新经济巨头却不受资本待见,必须要搞点事情。
截至4月1日收盘,小米市值857亿美元,较年内股价最高值下跌26.3%;上市近3年,其股价累计涨幅也才50%。而1月11日百度宣布造车,当天股价就上涨9.06%,之后近1个月的时间里股价累计涨超50%,着实让人眼馋。
小米仿佛掉入怪圈,被许多消费者喜爱,却不太受资本待见。造车,可以看作是小米在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试图“笼络”资本。
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 “过去75天,小米管理层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
小米的底气来自研发——逾万人的研发团队(近千个与汽车相关的专利),资金——十年投入上百亿美元的预算,和重视度——雷军亲自带队。
但这就够了吗?
造车属于重资产、长产业链、高复杂度的事情。保守来看,雷军的底气只能让小米顺利开启造车,之后能否持续运营、量产下线,还需要打个问号。造车新势力从公司成立到首辆车下线,平均用时近40个月,小米的首辆商用车交付,也很可能是3年以后了。
3年后的造车格局,小米汽车能否有一席之地呢?
独辟蹊径
当国内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巨头、传统车企扎堆造车的时候,吉利选择“上天”。
同样是3月30日的消息,吉利科技集团拟在南沙设立其全国唯一航天业务集团总部,与南沙此前已经落地的中科宇航等企业形成协同,共同助力南沙加速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吉利要“上天”,并非心血来潮。早在2018年11月,吉利科技下属时空道宇成立,主要从事AICT(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方案提供。
造车和放卫星又有什么关联?
作为传统车企,吉利积极涉足智能电动车领域,分别与腾讯、百度、FF达成合作。下一步就是无人驾驶,车体主要依靠传感器(雷达、摄像头),收集数据、检测环境、再进行决策处理,之后由控制系统执行驾驶动作。这其中,精确的定位系统是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总结道,高、中、低轨卫星与地基增强系统相结合,才能构建起理想的高精卫星导航系统。所以,卫星又是精确定位的关键。
2020年5月,时空道宇和领克汽车就曾宣布共同开启双星发射计划,计划发射两颗低轨卫星,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
移动网络也是智能汽车重要的基础设施。高速运动的智能汽车是一个集成的移动终端,每小时产生的数据量高达4TB,这些数据需要在车内部各部件之间共享,并在瞬间做出驾驶决策。接入基于卫星通信的高速移动网络,智能汽车能够尽可能降低延迟。
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就曾发布名为“星链”的超高速卫星宽带计划,希望用1.2万颗卫星打造一个卫星互联网,让身处偏远地区的的人也可以随时上网。
这么看来,吉利搞副业放卫星,是为数年后无人驾驶做铺垫。
此外,高精地图也是无人驾驶重要的一块组成。2019年8月,箩筐数据斥资8.3亿元收购地图供应商易图通,吉利科技作为箩筐数据背后的投资者,相当于曲线获得地图绘制资质。
李书福“上天”现在看是副业,若干年后将会成为主业重要的支撑。而程维“买菜”,却怎么看都和出行业务、自动驾驶联系不上。
2020年11月,程维在滴滴内部全员会上表示,“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全力拿下市场第一”。彼时,橙心优选刚推出不到5个月,日单量突破700万;而截至当年12月末,美团优选日单量已经突破1000万件,逼近多多买菜1200万件的日单量。
美团、拼多多财报数据显示,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是亏损的,因此橙心优选大概率也是亏损的,滴滴不得不靠融资来维持烧钱。2021年2月,彭博社消息称,滴滴出行的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正考虑融资4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等五家社区团购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持续亏损、遭受处罚,程维为何执意要做橙心优选?
从一组数据对比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近日路透社报道,滴滴出行即将赴美上市,预期估值1000亿美元;而2020年8月,CB Insights发布的全球独角兽名单给予滴滴560亿美元的估值。半年时间里,滴滴估值几乎翻倍;而估值越高,滴滴距离上市就越近。
程维讲出的“橙心优选”这个故事,显然已经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归隐江湖
有的大佬乘风破浪,有的大佬已经隐退或正准备隐退。
2021年3月17日,黄峥“急流勇退”,辞任董事长、离开拼多多。早在2020年7月1日,他已卸任CEO、交棒陈磊,仿佛就是一个前奏。
辞职后的黄峥,将投身食品科学和生命领域,把目标放在“从质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性质性地大幅提升身体健康水平”。这一决定可能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但可以发现,食品科学与拼多多平台上的农产品联系紧密,生命科学也向来是大佬们关注的焦点。
当然也有其他说法,认为黄峥是“明哲保身”。毕竟拼多多近期负面新闻缠身,在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位已经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的大佬,则是刘强东。
2020年4月,刘强东卸任京东法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在此之前短短的半年中,刘强东已经密集卸任其下属50余家公司要职。如今,公众更多是从抖音短视频上,看到有关刘强东帮扶老家宿迁、待员工如兄弟的消息。
纵使刘强东逐渐隐退,但不妨碍其推动京东旗下四个独角兽(京东健康、京东数科、京东工业品、京东物流)分拆,独立融资甚至上市。
同时,刘强东夫妇化身LP,自2018年开始参与拾玉资本、高榕资本、奇绩创坛旗下的基金。做出资人,显然比经营企业风险要小得多。
写在最后
表面上看,大佬们的许多副业领域没什么“钱景”,与主业也并不相关。实际上,其背后的逻辑依然是为了与主业形成协同、或讲故事吸引资本注意、或规避风险另起炉灶,并不是不务正业。
没有人知道,雷军会不会颠覆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李书福会不会成为“中国版马斯克”,黄峥会不会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刘强东会不会成为慧眼独具的投资人。
他们挥一挥衣袖,只留下万亿商业帝国与无数江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