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未来的
车头灯

打开一个逝者账号,进行一次赛博时代的扫墓

作者丨欧阳

编辑丨园长

每天早晨,你从床上醒来,在健康软件上打卡,用打车软件叫车,发布一条抱怨堵车的朋友圈,和朋友吐槽昨晚的火锅,随手标记一部电影,留下一条调侃;你倚在车门上考虑微博文案,调整图片顺序,把自己的生活和感触填充进赛博形象里,想让他更真实丰满。

软件公司Domo曾经预计,到 2020 年,全球人均每秒将产生 1.7 MB 数据。中国拥有14亿人口,每年产生的数字信息约占全球13%。在北京早高峰的一小时里,超过100万人坐上地铁,他们低头滑动手机时,数以千计的TB级数据不断被创造出来,在终端与基站之间传播,被传输至贵州、甘肃等地的数据中心里。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为9.89亿人,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1656亿GB能够装满八千万个2TB硬盘,这些手掌大小的硬盘堆在一起可以填满20个标准泳池。

图源unsplash

这是你的互联网足迹,iCloud里的备忘录、网盘里的视频、微博里的照片记录着你的生活,人们“向互联网移居”,数字化人格在网络世界里形成,“0”和“1”构成了我们每一个选择与表达。

互联网时代,数字原住民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永生?如果有人先行离开,那些数字回忆似乎会永存,伫立在平台上,成为荒原。

每一个逝者账号,都是荒原上唯一的碑。

“逝者就存在于技术中”

德国开源开发者Bjoern Hoehrmann估算过储存所有人类视听经历所需成本——大约每年1万亿美元。如果除去睡眠时间,将视频质量降至智能手机视频储存质量,记录一生只需32TB储存容量,到2023年购买32TB硬盘大概只需要100美元。

机械硬盘可无数次擦写,断电后仍能保存十年;而固态硬盘,其储存数据通常在断电一年后就会因电子衰减而彻底丢失。以使用固态硬盘的手机为例,即便保存在适当环境中,断电后电池和硬盘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健康,一到两年后就会出现各种状况。

机械硬盘,图源unsplash

科幻著作《三体》里,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发现“保留文明比创造文明更难”。最后,人类将信息保存一亿年之久的唯一手段,只能是效法古人,“把字刻在石头上”。

互联网平台并不是石头,人们在各个平台所刻下的“自己”,保质期可能更

伊莱恩·卡斯凯特在《网上遗产》里写道:“我们曾用技术手段抓住逝者,但现在,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帮助我们和逝者取得联系的媒介,逝者就存在于技术之中。”

“逝者就存在于技术中”,李岩深有这种体会。

2016年,李岩的父亲因病去世。此时他还是学生,葬礼结束后,他带着父亲的手机赶回了学校。

他与父亲之间称不上多么亲密,长时间两地分隔让他对父亲的生活知之甚少,直到父亲患病前,他们每个月也不过通上一次电话。

然而在父亲手机里,李岩似乎发现了自己不曾感受到过的父亲:相册里有父亲玩时下流行手机游戏时的战绩截图,阅读器里有长篇仙侠玄幻小说,播放器里还有看到一半的电影,360云储存空间里是十几年来拍过的全家福。“这些痕迹让我觉得,好像我也参与其中。”

图源unsplash

“有时候在学校,我躺在床上翻我爸手机,翻着翻着眼泪就掉下来。”李岩回忆。

手机里的痕迹太过鲜活,李岩总觉得压抑,他止不住地遗憾难过,“那个学期整个人状态都很低落”。假期回家时,他把手机留在家里,希望能够让自己走出抑郁情绪。

“我不是那种特别坚强的人,我很容易被情绪影响,”李岩感慨,“但我当时不知道长时间断电关机手机会坏,也不知道数据会丢。”

他没有想到将父亲手机里的内容备份,第二次学期结束回到家时,他把手机从柜子里拿出来想打开,却发现怎么也开不了机,充电也没有办法充进去。这手机已有些年份,还有外置储存卡槽,李岩把储存卡拿出来,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读卡器,将储存卡在电脑上打开。

“‘储存卡已损坏’,当时就这么说,我非常难过,感觉自己弄丢了很重要的东西。”李岩说。

SD储存卡,图源unsplash

李岩一位朋友的同学在前些年也因病去世,朋友和他提到时,打开那位逝者的朋友圈:“他朋友圈是仅半年可见,刚刚去世时我们还能在朋友圈看到他曾经的一些朋友圈内容,后来几个月过去,朋友圈就什么都不剩了。”半年前朋友圈还是同学们缅怀逝者的地方,后来只留下一道细线和一面背景墙,没有地方再让大家一起寄语思念。

“我父亲没怎么发过朋友圈,翻几下就能翻完的程度,还有很多是新闻分享链接”李岩说,“前几年会经常去翻,从头翻到尾,近几年没怎么看,都记下来了。”这是父亲留下为数不多的鲜活回忆。

李岩父亲朋友圈内容,图源受访者

回忆构筑了形象与认知。对于思念者而言,数字信息留下的回忆在某种程度上,既提醒着他们逝者已离开,又给他们立下一座告解与追思的碑石。

而当数字空间中的痕迹、记忆因各种原因消失时,“逝者就存在于技术之中”又成为互联网时代沉重的遗憾,承载无数叹息。

“拒绝遗忘”与储存成本

很多互联网公司,愿意将资源投入到纪念曾经的用户中来。

比如,Facebook在得知账户使用者去世后,会将该账户个人资料改为“纪念状态”,账号将无法再被登录,资料也不能再修改,所有帖子都“只限好友访问”,人们可以在墙上发帖纪念逝者。

Facebook纪念账户标识,图源网络

Z世代对社交媒体高度依赖,他们在虚拟世界里留下生活痕迹,也必然伴随着数字遗产的增加。这些账号、帖子,成为赛博时代的“数字墓碑”。

2018年,Facebook用户已超过30亿,其中包括3000万已经被锁的纪念账户。牛津大学研究者根据过去Facebook的用户增减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生理死亡用户将远远超过活着的用户,达到49亿人。研究者呼吁要谨慎看待这些逝者数据的处理问题,并希望Facebook等大公司明白,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以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微信、QQ为例,用户只有QQ和微信账号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则是归运营公司腾讯,非初始注册人无法通过任何方式使用他人账号,长时间未登录使用的账号,腾讯也有权直接收回。

也有一些国内社交平台,在纪念账号方面走到了前面。

2020年9月,“微博管理员”发布《关于保护“逝者账号”的公告》,微博官方将“对逝者账号设置保护状态”,对确认为逝者的微博账号“不能登录、不能新发内容、不能删除内容、不能更改状态”处理。

2020年年底,由于UP主“虎子的后半生”“卡夫卡松饼君”离世引发极大讨论,B站上线“纪念账号”功能,“拒绝遗忘,也是B站开通纪念账号的初衷。”同时向呼吁广大用户保持善良和尊重。

不可否认,对于企业和平台来说,储存和保护所有用户信息内容是一笔极大支出。早在2012年,赛门铁克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企业每年数字信息成本已高达1.1万亿美元。且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公司对“内存不足”的担忧也显现出来。

2019年,在回复一条质疑网盘下载速度的微博时,百度网盘官微进行了“统一科普”,称“百度网盘为广大用户提供免费的空间内存,已是一笔需每年持续支出的高额成本”。

科普作者“回形针PaperClip”曾专门针对网盘储存成本做了一期视频进行讨论。

以百度阳泉数据中心为例,该数据中心可以存储大概614万TB数据,假设都使用8TBx18规格存储服务器,硬件成本就得19.6亿,平均每TB需319.5元。再算上每年供电与购买带宽的数亿费用,价格还得往上涨。

从百度网盘对数据储存的高额付出来看,各企业在数据备份或内容储存上所付出的成本都难以估量。如苹果和小米等厂商也会对不同档次云储存空间进行阶梯式收费以降低成本。

苹果公司iCloud储存空间升级价格

“随着这种迫在眉睫的容量危机的出现,存储数据的空间被耗尽的威胁将对每一家企业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网上遗产》里写道。

根据摩尔定律,每过18个月,人类计算机运算速度就会翻一倍。加速的运算与传输席卷互联网,填满全球几万个数据中心里的三亿个硬盘似乎就在眼前。

至此,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企业会选择回收删除久不活跃的账号。

每一个账户及其资料的留存都需持续付出储存空间成本。从商业逻辑考虑,适时放弃无可厚非。

给生者的纪念

为什么人们希望有纪念账号的存在?

打开B站Up主“墨茶Official”的个人空间,官方纪念账户标识列在基础信息下,“请允许我们在此献上最后的告别,以此纪念其在哔哩哔哩留下的回忆与足迹。”

根据报道,2021年1月10日,“墨茶”被发现在会理县迎宾大道的出租屋内因病去世。1月23日,哔哩哔哩就“Up主墨茶Official去世”一事发布公告称,已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并核实,在取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哔哩哔哩已将Up主账号列为“纪念账号”。

Up主墨茶Official的个人空间

在《哔哩哔哩全站使用说明》“纪念账号”一节中,官方详细解释了其特点与申请方式等,任何人都无法再登录纪念账号,账号内原有内容在无不可抗力情况下将继续保留。

点开“墨茶Official”最后一条动态,近20万评论,50余万点赞。不论何时,评论区总会有“几分钟前”留下的寄语,用户们或分享日常,或道上一句早安晚安,也有人刷上整整一屏草莓,情绪尽在不言中。——“墨茶”生前曾发动态说想吃草莓,“可惜草莓太贵了。”

4月1日是“墨茶Official”的生日

许多用户来到其个人空间表达祝福与怀念

从2011年7月3日起,新浪微博博主“逝者如斯夫dead”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着新浪微博上逝者的故事,人们向他讲述亲人或是宠物离去的故事,同时在每一条微博下点上蜡烛,表达缅怀与祝福,他关注的两千余人几乎都已经去世。

“为每个平凡人立碑。”他在澎湃新闻“问吧”回答发博初衷时说。

每一条缅怀微博最后,“逝者如斯夫dead”都会留下一句:“在虚拟的互联网上,为逝者留下真实的纪念园。”并且建议使用“思念星空”小程序,“为他创建一个星星”。在微信“思念星空”小程序中,来自不同“纪念星”的思念排列在首页,使用者在“星空”点亮星星,在“银河”为逝者留言献花。

“逝者如斯夫dead”发布的一条纪念微博

生者在数字环境中寻求与逝者的联系,希望数据成为纽带,与回忆保持接触。

伊莱恩·卡斯凯特在评价西方数字遗产制度时曾说:“从本质上来讲,由于死者依靠科技继续留存下去,我们现在正见证着西方人对死者的观念转变。”

这样的转变,也不难在如今的中国互联网中觉察出来。

对于企业来说,创立一个平台或社区是为了链接活着的用户,而非搭建出一个大型赛博墓园供生者怀念。但纪念账户、“思念星空”给了人们表达不舍和缅怀的出口,私人情绪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共情,成为平台“人文关怀”的标志。

“思念星空”小程序界面

国学大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里曾经说过,凡是做给往生者的事情,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这是一种满足人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自我关怀:追求、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珍视人类精神文化与现象。

“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在《艺术的意蕴》里写道。

腾讯《2019社会责任报告》中,马化腾致辞:“我们需要以科技伦理的规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科技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企业不仅应该思考如何赚钱,还要履行其作为社会一份子所天然要承担的责任,这是共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时,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人们愈加重视数字世界的精神生活,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是每一个企业都应当重视的课题。

在B站宣布将UP主“墨茶Official”设置为纪念账号后,“哔哩哔哩弹幕网”官方会员号公告评论区,用户们缅怀着逝者,也感恩哔哩哔哩的贴心与关怀,“再一次感受到了阿B的温暖。”

互联网仍在快速迭代与发展之中,相关的人文关怀与制度需要时间来完善。企业和平台所作出的研究和努力,也终将能够反哺其自身的业务和发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岩为化名,丁宇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透彻科技 » 打开一个逝者账号,进行一次赛博时代的扫墓
分享到: 更多 (0)

透彻科技——照亮未来的车头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